首页 > 文章 > 详细信息

《玉博文物大讲堂》第3期:古老的几何印纹陶 — —玉林出土的先秦时期印纹陶器赏鉴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1日  阅读:8589

陶器

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以粘土和水,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了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材料。而以陶为炊煮器,可以炊煮淀粉类和蛋白质类食物,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消化吸收,对促进人类体格强健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发现于大约距今约2万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广西发现的最早陶器则出土于桂林的甑皮岩遗址,距今也已经有约10000多年的历史了。

 

几何印纹陶

几何印纹陶又称为印纹陶,是指器物表面印有拍印纹饰的陶器。几何印纹陶的产生年代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商周,此后一直流行至汉代。几何印纹陶可分为几何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多发现于长江以南地区。

广西也是几何印纹陶的一个分布区域,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有所发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全州、桂林、平乐、富川、北流、容县等地发现了70多处的几何印纹陶地点。依据对这些发现点的统计和研究,考古专家们指出,广西的几何印纹陶主要分布在湘桂铁路以东地区,而在湘桂铁路的以西区域则很少发现。

广西几何印纹陶的主要装饰性纹饰有绳纹、夔纹、云雷纹、羽状纹、曲折纹、米字纹、方格纹等等。其中,方格纹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纹饰,其应用普遍、延续时间较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是岭南地区印纹陶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玉林出土的先秦几何印纹陶器

玉林地区的几何印纹陶主要发现于北流、容县和玉州等区域。上世纪60、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北流的新圩镇、白马镇、容县的石头镇发现了8处几何印纹陶出土点。之后,又在玉州、北流等地有所发现。玉林发现的几何印纹陶多为零星发现,少有完整器物出土。目前全市发现的完整器仅有寥寥几件,其中时代较早,制作使用年代在秦代以前的仅有三件。

 

春秋雷纹四系陶罐

春秋雷纹四系陶罐,二级文物,高25.7厘米,口径12.7厘米,重2995克。1989年出土于北流市民乐镇罗正村,现收藏于容县博物馆。此罐敛口,圆唇,斜肩,四横耳,垂腹,圜底。肩部饰锥剌纹和方格纹,腹部饰雷纹,下腹饰方格纹。

 

战国绳纹灰陶罐

战国绳纹灰陶罐,二级文物,口径14.5厘米,底径8厘米,高24厘米,重1733克。1991年出土于玉林市大北路219号,现收藏于玉林市博物馆。罐撇口,折檐,沿上饰弦纹两道,直颈,鼓腹。器身遍布绳纹。足近乎平,略向内凹。胎质夹砂。器底和器身留有火烧的黑色残迹。

 

战国米字纹陶罐

战国米字纹陶罐,高28.3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6.3厘米,重4247克。1980年出土于北流市圭江大桥,现收藏于北流市博物馆。陶罐器形高大,宽唇,短颈,鼓腹,平底,器表饰“米”字纹,陶质坚硬。

三件玉林出土的先秦时期几何印纹陶器,胎体坚硬、器型规整、纹饰清晰,无论从从造型还是纹饰方面来看,都是同时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特别是在纹饰方面,春秋雷纹四系陶罐上装饰的雷纹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方格纹则是岭南地区几何纹陶器上的惯用装饰;而战国米字纹陶罐上的米字纹则是广西战国时期所盛行的陶器纹饰。

先秦时期玉林尚属西瓯骆越居地,玉林出土的这三件先秦时期几何印纹陶器当为这些部族所生产和使用。但从造型和装饰风格上来看,很显然,它们受到了来自中原和周边地区的影响,是相互之间文化融合的产物。

参观
须知

参观须知
详细须知 点击进入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对外开放,周一闭馆集中学习;节假日、重要活动等特殊情况将提前公告参观时间。

二、本馆对常规展览实行免费参观,观众凭有效证件免费领取门票入馆参观。

三、为保障文物安全,营造文明参观环境,请观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四、如遇我馆重大或临时性活动,须遵从我馆安排。

虚拟
展厅

虚拟展厅
点击进入

本馆提供参观者一个高度互动的3D虚拟现实环境,一种足不出户便如同亲临展会现场的全新体验。

咨询
热线

0775-2682002
团体参观接待预约电话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