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钟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为金类乐器。铜钟最早是由商代南方的大铙发展演变而来,并大致在西周中晚期,形成了以整套编钟为核心的乐悬制度。目前全国出土的铜钟中,最著名的当属1977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其不仅制作精美,保存完成,同时还附带乐律铭文,是反映我国西周礼乐制度的最佳实物。
以上是我们通常对于中原及楚地出土铜钟的分析和解释,但并非我国出土铜钟的全部。其实,几乎在同一时期,与中原及楚地不同,越南北部、云南东部、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地区,却存在着另外一种样式的铜钟。其为越人所造,合瓦式,半橄榄形,顶部有长方形孔洞,顶端歧出两片两片鋬钮,类似于羊角,学界称之为羊角钮铜钟。
羊角钮铜钟主要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目前已知最早的羊角钮铜钟出土于云南楚雄万家坝的春秋晚期墓中。羊角钮铜钟目前在世界上仅在中国和越南的北部地区有所发现,共发现66件,其中越南北部发现14件,中国发现52件。而在中国,以在云南发现的为最多,共计23件,其次是广西,共21件,之后是湖南5件,贵州2件,广东1件。在广西发现的羊角钮铜钟,其主要出土和发现区域有贵港、浦北、西林、柳城、恭城、容县、兴业等地,其中在玉林的容县和兴业共发现了6件。
玉林出土的羊角钮铜钟
一、战国羊角钮铜钟

战国羊角钮铜钟,现收藏于容县博物馆,共四件,高20.2-22.5厘米,口径10.3-10.8厘米之间,1979年8月,出土于容县六王镇六王村龙井化黎屋西南面的半山腰上。四件铜钟形状、大小、轻重大同小异,钟身修长,呈半截橄榄形,上小下大、中空、内壁光洁,底边平直,顶部有竖长方形穿孔,顶端歧出两片两片鋬钮,铜钟身饰云纹,下端饰九道弦纹。
二、汉代羊角钮铜钟

汉代羊角钮铜钟,现收藏于玉林市博物馆,2件,纵14厘米, 横8厘米,高23厘米,2001年出土于兴业县龙安镇柑坡村。两件铜钟大同小异,合瓦式,两侧留有合范痕迹,形状如同半截橄榄,钟体略显修长,上小下大,中空,底边平直,顶部有长方形穿孔,顶端歧出两片羊角形鋬扭,周身光素无纹。
羊角钮铜钟的乐音
中原及南方楚地出土的秦汉及其之前的铜钟皆是双音钟,如曾侯乙编钟经科学检测,每件钟都有两个乐音,而整套编钟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少两个八度。
与中原及楚地出土的编钟不同,羊角钮铜钟则是单音钟。2006 年 3 月,广西民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容县博物馆所藏的 4 件羊角钮钟进行了测音。在测试中虽然这套编钟的每一件在从正面和侧面敲击都可以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但相互之间并不清楚且较为含糊。后经确认,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仅是铜钟合瓦式造型的自然效应,并非人为故意设定,4件羊角钮铜钟都仅有单音。
羊角钮铜钟的悬挂及演奏方式
有关于羊角钮铜钟的悬挂和演奏方式,文献没有相关记载,出土遗物中也缺乏相关的确实依据。但好在,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西左江岩画为我们留存了相关的答案。左江岩画是指分布于广西西南部沿左江及其支流两岸连亘数百公里悬崖峭壁上用赭红色颜料绘制的画像群。该画像群中共有两处,清晰的展示了羊角钮铜钟的悬挂方法。
具体为“士”字形构架支撑,分上下两层,每层以中柱为中心,左右对称排挂 2件羊角钮铜钟,而钟架上下两条横木则分别穿过羊角钮铜钟的长方形孔洞,将其固定。
羊角钮铜钟在演奏时,往往与铜鼓、环钮铜钟等乐器一同使用。在今天的广西左江崖画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多处铜鼓与羊角钮钟共同演奏的画面。而在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葬中,与羊角钮铜钟一同出土的还有2件石寨山型铜鼓以及其他多种乐器,显示出它们在使用时相伴出现的历史形态。
羊角钮铜钟与铜鼓一样都是由早期百越族人设计制作,皆是早期越人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玉林容县、兴业发现的羊角钮铜钟,正是早期越人在此活动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玉林早期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注:该文曾发表在2017年5月14日出版的《玉林晚报》第8版上,本文略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