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详细信息

《玉博文物大讲堂》第23期|多色城关——容县宋代城关窑址出土精品瓷器赏鉴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2日  阅读:1454

宋代是广西瓷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虽然目前尚未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但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事实的确如此。自1963年广西发现第一座宋代窑址兴安严关窑址开始,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广西的藤县、容县、北流等地发现宋代瓷窑遗址达62处,涵盖了广西的32个县市区。

广西宋代窑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所产瓷器属于南方青瓷系统。其中,北流河沿岸一带,如容县、北流、藤县等地的瓷窑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所产瓷器胎体轻薄、胎质细腻,胎釉结合好,有透明感,釉色青白,类冰似玉,十分精美。

容县城关窑址的发现与发掘情况

容县城关窑址发现于1964年9月(有文字记录时间,实际更早),1965年当时玉林地区的文物普查对其做了详细的调查记录。1979年3月至5月,当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该窑址又进行了一次复查,并对部分窑区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基本搞清楚了容县城关窑址的时代、分布、性质、烧造工艺、产品系列等情况,于1987年在《考古学集刊(第5集)》上正式公开发表了《广西容县城关宋代瓷窑》的发掘报告。自此,容县城关窑才为世人所熟知。1984年,容县城关宋代窑址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容县城关窑址的分布及烧造工艺

容县城关窑址主要分布在容县县城东、西、南郊绣江两岸六、七公里的范围内,共有五个窑址区。分别为变电所窑址、松脂厂窑址、河南上埌窑址、东光下埌窑址和红光窑址。容县城关窑采用龙窑烧造瓷器,瓷器坯体用垫具(支钉、垫饼、垫圈、垫座)承托足部,放入匣钵,一钵一器,堆叠仰烧。容县城关窑瓷器的烧造规模很大,据考古人员对1979年发掘出土的一条龙窑的粗略估算,整个龙窑窑室一次可装烧瓷器达二万余件,产量蔚为可观。

容县城关窑所产瓷器在装饰工艺上多采用印花和刻划花,装饰图案主要有莲瓣、菊瓣、荷花、团菊、缠枝花卉、卷草、双凤、婴戏、水波游鱼、海水龙纹等。

容县城关窑的主要产品为碗、杯、盏、盘、碟、壶、瓶、罐、樽、腰鼓等。器型多样,装饰精美,釉色除主要的影青外,还有青黄、玳瑁、翠青、铜绿釉和铜红釉等。其中,高温铜红釉、铜绿釉在北宋晚期容县城关窑的出现,被誉为是“宋代瓷业史上的一个创举”。

 

酱釉葵口折腰碟

酱釉葵口折腰碟  一级文物,口径16.7厘米,底径4.7厘米,高4.2厘米,重210克,1953年出土于容县城关窑址下沙窑区。碟呈六瓣葵花式,侈口,折腰,小圈足。整体施酱釉,造型端庄、轻盈秀美。酱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金属元素的高温釉,釉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

 

影青釉葵瓣碟

影青釉葵瓣碟  二级文物,口径18厘米,底径5.2厘米,高3.5厘米,重220克。1990年出土于容县城关窑址下沙窑区。碟口呈葵瓣式,板沿,浅弧腹,卧足。通体施青白釉,胎体轻薄,器内葵瓣口相对处凸起出筋,外壁相对处则形成凹线,素面无纹。

 

绿釉印花缠枝菊纹盏

绿釉印花缠枝菊纹盏  口径11厘米,足径4.3厘米,高4.5厘米。2014年出土于容县城关窑址松脂厂窑区。器口外撇,斜壁,小圈足。通体施绿釉,内壁以印模印制缠枝菊花纹,碗心为月华纹。

通常来说,窑址出土器物,多为古代瓷窑废品区的遗物,充斥其中的是各式各样的残次品,能找到品相较好的瓷器,实为少数,亦相当困难。这三件容县城关窑瓷器为城关窑遗址区出土,其中前两件还是从废品区的匣钵中分离出来的,在部分地方还残留有少量的废渣粘连,但总体而言,品相保存较好,器型、胎体、釉色特点鲜明,特别是酱釉、绿釉、青白釉三种单色釉完整器物的留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城关窑,对研究宋代容县城关窑的产品特点和烧造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十分珍贵。

 

(注:该文曾发表在2018年1月14日出版的《玉林晚报》第4版上)

参观
须知

参观须知
详细须知 点击进入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对外开放,周一闭馆集中学习;节假日、重要活动等特殊情况将提前公告参观时间。

二、本馆对常规展览实行免费参观,观众凭有效证件免费领取门票入馆参观。

三、为保障文物安全,营造文明参观环境,请观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四、如遇我馆重大或临时性活动,须遵从我馆安排。

虚拟
展厅

虚拟展厅
点击进入

本馆提供参观者一个高度互动的3D虚拟现实环境,一种足不出户便如同亲临展会现场的全新体验。

咨询
热线

0775-2682002
团体参观接待预约电话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顶部